《航天器工程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,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,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,双月刊。本刊目前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。
期刊主要以航天器工程技术与经验交流为主,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,区别于“学报”的纯学术属性。
《航天器工程》期刊严格保密审查,未通过保密审查的文章不予以刊登。
经过十几年的办刊历程,本期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,成为反映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代表性期刊之一。
近年来,在本刊发表过文章的航天及相关业界旗帜性领军人物主要有:
栾恩杰:时任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。前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,院士;
马兴瑞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;
袁家军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,中国科协副主席;
欧阳自远:嫦娥一号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,院士;
叶培建: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,院士;
孙来燕: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,国家航天局局长;
叶叔华:著名天文学家,院士,上海市科协主席,前上海天文台台长;
杨保华: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;
于登云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,国家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;
尚 志:神舟飞船总指挥;...
查看详情
《航天器工程》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主办的综合性技术期刊,也是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、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刊,是国内全面、综合反映空间技术发展、工程研究、系统设计、集成和制造水平的代表性期刊,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、中文核心期刊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核心期刊,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。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航天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、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,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等。
征稿范围
《航天器工程》主要刊载:航天工程、航天器总体设计、系统集成、测试与试验、航天应用,以及总体专业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、科技评述和发展战略与情报研究综述等。
投稿方式
邮箱投稿。
来稿要求
(1)论文必须具有思想性、创新性、学术性、科学性、规范性和可读性。文章主题突出、逻辑严谨、数据可靠、言简意赅、文字通顺。
(2)论文结构一般为:文章题目、作者名、作者单位和所在城市及邮编、摘要(约300字)、关键词(4~8个)、中图分类号、文献标志码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。除中图分类号、文献标志码、正文外,结构中的其余项内容均需英文译文。中英文摘要需对应,说明研究目的、创新点、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等,重点是创新点和结论。正文中引言应说明研究背景,引述研究领域内已获得的成果或取得的进展,突出文章的选题意义和创新点;结论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分析,研究发展方向的探讨,以及研究启示与建议等。
(3)文稿单栏排,汉字采用“宋体”,字母和数字为“Times New Roman”,外文字母和数字符号要标注清楚,大小写和正斜体符合科技论文的格式要求,上下角标位置清晰易辨。
(4)文内图表应少而精。所有图题、表题均为中、英文对应,中文在上,英文在下,图中文字、数学符号正斜体与正文一致并采用6号宋体。
(5)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和中文量词,对所采用的新技术术语及量词应加注相应的外文和必要的注释。
(6)参考文献以10篇以上为宜,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新、必要的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,在正文中顺序标注。
(7)论文最后需附作者简介,包括:身份证号、性别、学位、职称和研究领域,以及详细的通信地址、邮政编码、联系电话、电子信箱等。若有基金项目,也请在文后注明具体代号或批准号。
(8)本刊为公开发行的期刊,稿件内容要严格掌握不泄密原则,来稿均要附寄非涉密审查证明。
稿件的审核、录用与版权
在收到附有非涉密审查证明的投稿后,编辑部即开始正常的稿件审核流程。稿件处理时间一般为3个月,若来稿经审查后认定不宜在本刊发表,将及时告知作者。如果在投稿满3个月后仍未收到本刊的任何通知,作者有权改投其他刊物。否则将视为一稿多投。
经审核确定可以录用的稿件,编辑部对稿件有权做必要的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。稿件一经刊登,将按有关规定酌致稿酬,并赠送当期期刊。
来稿一经作者签字并在本刊刊出,即表明作者已经认可其版权(包括数字版权)转让给本刊编辑部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数字出版机构(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)进行交流及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。
《航天器工程》编辑部